搜尋此網誌

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

多多益善與無異曲線加預算線之愛恨情愁

Photo by Michelle Tsang on Unsplash


雖然為了滿足<自己的腦袋>、滿足<自己的期盼>
而付出各種努力和辛勞,
但就算實際上滿足了那些,還是無法就此感到滿足。



在週三禮拜的話語中,鄭明析牧師這麼對攝理人說了。並且,舉了很容易明白的例子。


假如發給每個人「一個」麵包當作點心,人們就會說:「如果能吃到兩個就太好了。這樣我就滿足了。」但如果因此給他們「兩個」,他們卻不會就此滿足,而是會說:「如果能吃到三個就會飽,這樣就太好了。」


<錢>也是一樣,會越賺越不「滿足」。雖然一開始會說:「我只要賺到這種程度就別無所求了。這樣我就滿足了。」但是賺到那種程度後又會說:「我要再多賺一點才會滿足。」


<房子>也是如此。一開始會說:「只要脫離茅草屋,我就別無所求了。那就是天國了!只要有我的空間就滿足了。就算很小,只要有我的房子就滿足了。」如果後來脫離了茅草屋、有了自己的空間,也有了自己的小房子,那麼又會感到不滿足而說:「如果房子再大一點,我就滿足了。」後來又會說:「如果是宮殿般的房子,我就滿足了。好羨慕能住在宮殿般房子的人。」


對於仰慕的人,有人說:「我只要能看到他的臉就滿足了。」假如後來實際上讓他看到那人的臉,他就會說:「要是能對話,我就滿足了。」如果後來那人跟他對話,他就會說:「要是能一起吃飯,我就滿足了。」然而,他還是無法就此滿足,會「想要」更多、更多、更多。


聽到這裡,我心裡想:「是會覺得多多益善啦,不過實際上,也不會想要無窮無盡地擁有啊,麵包總是吃到某種程度,就再也不想吃了啊。」


然後我想到,大二的時候,教授在期中考出了這麼一道題目:


楊貴妃愛荔枝,也愛花生。不過花生吃多了對身材有礙,因此當吃到第十五顆之後,就會讓楊貴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厭惡感,而荔枝則是永遠的最愛,不管吃多少,都是同樣喜愛。


問題來了:請畫出荔枝與花生之於楊貴妃的無異曲線。


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題目,懂得無異曲線在講什麼的話,很快就能作答完畢,拿到分數,所以算是CP值很高的題目呢。但當然還對無異曲線霧煞煞的人,就會陷在楊貴妃的荔枝與花生愛恨情愁中跑不出來,就是一個很現實殘酷的題目啊。


好啦,不管無異曲線在講什麼,這個題目總是講出了一個現實:不是真空無重力狀態下的多多益善,終究會有盡頭。

雖然做實驗時,為了想知道某個要素單純的變化,得要控制其他變數不要動,才能確保變化是從何而來嘛,所以常會講「在真空無重力狀態…」,但其實,現實生活中,去哪裡弄真空無重力狀態啊?


這個也會來影響,那個也會來攪和;多了這個,就免不了要少了那個。就像花生雖美味,熱量卻很高,所以吃到某種程度,心情壓力的作用下,就反而產生了厭惡感。


並且,也還有預算的問題。沒有什麼是可以白白得到的,就算免錢,也有其他條件,要不就是時間,要不就是空間,要不就是心思……都有機會成本的。


所以,不是無條件的多多益善能帶來最滿足(因為無條件的多多益善就只是一個想法啊),而是在符合條件下的多多益善,才會是最滿足。(對!就是無異曲線與預算線的切點啦!抱歉,我經濟學魂上身啦!)


雖然不是學經濟的,但是 神也是經濟學的 神嘛,因此從 神那裡領受話語的鄭明析牧師,講了很經濟學的話語:


Photo by Eric Rothermel on Unsplash


而且,誰最懂得界限與規則啊?鐵定是 神啊!所以,一定要學習 神的話語,來了解界限與規則,然後才能靠近最滿足啊!


麵包、金錢、房子……


楊貴妃、荔枝、花生……


多多益善、無異曲線、預算線……


不管怎樣的愛恨情愁,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啊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